历史渊源
historical origin
《百草堂》前身名曰:《草庵》,由始祖黄真人创建于大明永乐7年(公元1409年)。黄真人(公元1369-1449年),原籍河南固始,名翯,字瞻仲,自号真人。黄真人自幼习武学医,博古通今,立志济世,行救死扶伤之道。
“草庵”原有道士18人,除以习武传道外,主要从事中草药的研制治病行医。“庵”原为一种中草药,主折淤血,以汤、散、丹见效最速。黄真人把道观铭记为“草庵”,寓意“百草精华,广益人间”。
深得人心。其时,最负盛名的是“草庵”炼制的“百草丹”,“百草丹”即可直接内服救死扶伤,也可浸泡成茶,常饮强身护神、防瘟疫。
公元1943年
公元1909年
公元1906年
公元1676年
公元1675年
公元1650年
南太平洋战争爆发,寇祸日深,潮汕大旱,米价日涨数次,饿殍遍地。汕尾地区也未能幸免,饥荒严重,霍乱横行,缺医少药,奸商市侩乘机囤积居奇。“百草堂”则坚守仁德、济世、扶危的医药人文道德,再施义举,无偿将“百草汤”和“百草强身散”广布百姓,有效阻止了霍乱疫情的蔓延。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,翻开“百草堂”自强不息的历史画卷,有可歌可泣的壮烈,有可惜可叹的起伏,也有可敬可颂的义举。几百年来,“百草堂”人秉承先人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,恪守、传承“百草精华,广益人间”的宗旨,使“百草堂”不断发扬光大,代代相传,悬壶济世,造福百姓。
民国三十二年
以广东东部为中心的大片地区突发一场空前的天灾瘟疫,瘟疫传染迅速,疾难猖獗,百姓生死挣扎,目睹人间惨状,“百草堂”掌门人黄为尚高举义旗施药布善,将“百草汤”无偿赠予广大百姓饮用,并将“百草汤”秘方传授民间,“百草堂百草汤”发挥了神奇功效,解救无数百姓,自此“百草汤”家喻户晓。
光绪三十五年
黄守德第九代孙黄为尚定址广东海丰县汕尾衙门前(今汕尾市城区三马路九号)开设中草药铺,并继续命名为“百草堂”,志在继承和弘扬先祖“草庵”、“百草厅”、“百草堂”的医药道德。“百草堂”在传承祖先的灵丹验方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、救死扶伤的过程中,精益求精,根据岭南的气候和水土风情及岭南人常见疾病等特点,将“百草丹”的秘方进一步创新改良组成新的验方名曰“百草汤”。“百草汤”用途广泛,饮用方便,有病治病,没病强身,防治瘟疫。
清末光绪三十二年
黄守德携家眷及门徒进入“南蛮”(今福建及广东东部)落脚,立字号“百草堂”,以研药行医走江湖为生。 此时,中医药发展到空前繁荣,有关本草的研究在这时期也达到了顶峰,在此历史背景下,“百草堂”坚持弘扬“草庵”、“百草厅”“百草精华,广益人间”的医药道德和医药精髓,吸取了《正骨心法要旨》等古方精髓,借鉴百草追风膏的技艺与配方,改良研制出新的验方“百草膏”,对跌打损伤效果卓著。
康熙十六年
因黄守道、黄守德各收门徒形成派系,久积成怨,最后使两位长者感情破裂各行其道,兄弟无奈分家,黄守德退出“百草厅”率徒出走他方。
康熙十五年
清廷为缓和民族矛盾,鼓励民间化缘修道。因此,黄真人的第八弟子黄守道和黄守德在都城(今北京)开办“草庵”中草药铺,志在继续弘扬昔日“草庵”的医药道德和医药精髓,后为避嫌将“草庵”更名为“百草厅”。黄守道、黄守德兄弟勤奋好学兼得“草庵”之医药精髓使“百草厅”生意日益兴隆,传承发展了“草庵”制药技艺,配方,精心炮制,先后改良、研制出“百草神油”、“百草强身散”、“百草追风膏”等灵丹妙药。药效神奇,经营有道,产品遍布南北大地,使“百草厅”的声名远播、百姓传颂。
顺治七年